奶牛飼養關鍵

一、加強圍產期疾病控制
1.酮病
酮病是奶牛最常發生的一種代謝障礙性疾病,可引起機體能量代謝紊亂。預防奶牛酮病發生的最適當的飼養原則是根據其體況確定飼料的能量水平,使其既不過肥,也不過瘦。舍飼奶牛每產3千克奶補飼精飼料約1千克。另外,日糧中粗蛋白的含量也應適中,達16%即可。
2.產后癱瘓
低血鈣是導致奶牛產后癱瘓的主要原因。從奶牛產前30天開始每日補飼不低于20克的鈣,并將鈣、磷的比例控制在2:1,可有效預防奶牛產后癱瘓。
3.胎衣不下
產后胎衣不下和生殖器官感染多發生于營養不良的牛,主要原因是奶牛體內缺乏鈣、維生素E和硒,產后子宮收縮無力及胎盤發炎等。因此,為預防奶牛產后胎衣不下,孕牛的配合飼料中應有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同時保證其妊娠后期適當運動。
4.產后截癱
在胎兒過大、胎位不正等導致的難產過程中,坐骨神經或閉孔神經受到挫傷常會引起奶牛產后截癱,從而使奶牛失去飼養價值,生產中應給予高度重視。
5.皺胃移位
分娩應激使奶牛的血鈣濃度降低、肌張力下降,從而引起奶牛皺胃移位。據報道,產后癱瘓也是奶牛皺胃移位的誘因,可使發病率提高4.8倍。另外,奶牛子宮炎、乳房炎引起的妊娠中毒也可引起皺胃移位。將經產奶牛精飼料的日喂量減少至4~5千克可使本病的發生率顯著降低。
二、保證營養物質合理供給
1.奶牛產前30天
我國飼養奶牛所用的粗飼料含粗蛋白5-8%、產奶凈能3.8-4.2兆焦/千克。在這樣條件下,體重600-650千克和500-550千克的奶牛干乳后期的精飼料配方分別為玉米52%和44%、豆餅34%和38%、麩皮13%和17%、食鹽均為1%;兩者的日糧組成分別為精飼料3千克、干草3-3.5千克和2.5-3千克、玉米青貯料18千克和17千克。
以上每千克配合飼料中還應該添加硫酸銅83毫克、硫酸錳570毫克、硫酸鋅571毫克、氯化鈷6.1毫克、碘酸鈣2.6毫克、亞硒酸鈉2.6毫克,每千克干物質中還應該添加維生素A1600國際單位、維生素D4000國際單位、維生素E70國際單位,并保證每日每頭奶牛進食不低于20克的鈣,以預防產后癱瘓。
為預防奶牛發生皺胃移位,日糧中的干草最好為2-3厘米長。國內外的多項試驗表明,干乳期奶牛日糧的總營養水平如在維持基礎上加3-5千克標準乳水平的營養,可保持奶牛在干乳期的平均日增重達0.35-0.5千克,從而對提高其下一胎的產奶量、預防營養代謝病,對酮病、肥胖綜合征、消化機能障礙和皺胃移位、瘤胃角化不全等均有明顯效果。
2.奶牛產后70天
此階段奶牛的精飼料配方可以為玉米45%、熟豆餅(粕)19%、玉米蛋白粉18%、麩皮10%、魚粉(或酵母飼料)5%、骨粉1.7%、碳酸鈣0.4%、食鹽0.8%、微量元素與維生素添加劑0.1%。
產后0-30天的泌乳牛每日每頭可采食精飼料6.5千克、啤酒糟8千克、玉米青貯料15千克、干草4.5千克;產后31-70天的泌乳牛每日每頭可采食精飼料10千克、啤酒糟12千克、玉米青貯料15千克、干草4.5千克。
上述兩階段精飼料與粗飼料的比例(按干物質計算)分別約為55:45和60:40。當泌乳牛日糧中精飼料過多、粗纖維僅占13-14%時,為了保持奶牛瘤胃的消化機能和內容物酸堿度正常,防止前胃弛緩和乳脂含量下降,應在其日糧中另加氧化鎂與碳酸氫鈉(這些物質對瘤胃內容物的酸度有緩沖作用,稱作緩沖劑),其中碳酸氫鈉的添加量為精飼料的1-1.5%,氧化鎂的添加量為精飼料的0.5-0.8%。
3.奶牛泌乳初期的兩種飼養方法
①傳統飼養法 奶牛產犢后應讓其自由采食優質干草,并盡量避免飼喂過多的玉米青貯料。喂料后要觀察奶牛當日的進食情況,若精飼料被全部采食完,奶牛采食的粗飼料量也較大,同時奶牛的精神、排糞、反芻情況均正常,產奶量也略有增加,則可每天增喂0.5-1千克的精飼料;如奶牛對粗飼料的采食量較少,進食速度過慢,食欲明顯下降并有剩料,則不能加料。奶牛的精飼料每日應分3次喂給,一般每次投料量不超過3千克,并應與粗飼料拌勻后再喂。為便于指導生產,應每3天測一次產奶量,每10天測一次乳脂率。
②全價日糧(完全混合日糧)飼養法 先根據奶牛泌乳初期的產奶量、乳脂率、體重和減重程度等計算好奶牛所需的營養成分,再計算相應的日糧營養水平和需調制的飼料總量,確定飼料配方,然后把鍘得較短的粗飼料和精飼料、糟粕類飼料、緩沖劑、礦物質、維生素等添加劑混合均勻,供牛自由采食。這樣一般不會導致奶牛發生消化機能失調、瘤胃酸中毒、過食等問題,同時使日糧營養平衡,奶牛采食量增加,并保證其產奶量迅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