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沙門氏菌病的臨床癥狀以及防控措施

肉牛沙門氏菌病的臨床癥狀以及防控措施
肉牛沙門氏菌病是由于感染沙門氏菌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通常是犢牛容易發生,且具有較高的死亡率。犢?;疾『髸诙虝r間內發生脫水,體質憔悴、消瘦,從發病到死亡通常在4h以內。妊娠母牛發病后還會導致流產,嚴重危害牛體健康和養牛業發展。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肉牛沙門氏菌病的臨床癥狀以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學
病原體。沙門氏菌是引起該病的病原體,主要是都柏林沙門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菌等。病菌具有較弱的抵抗外界環境的能力,多數消毒藥物都能夠將其殺死,如2%氫氧化鈉。
發病特點。該病主要是10~30日齡的犢牛容易發生,并造成比較嚴重的危害,往往呈流行性發生。成年肉牛通常不會表現出明顯的癥狀或者只具有輕微癥狀,往往呈散發。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牛和帶菌牛,且主要是腸道中存在病菌,并經由糞尿排泄到體外,對環境、飲水、飼料、各種用具造成污染,從而導致其他健康犢牛發生感染。當飼養管理較差,以及發生各種應激,如溫差過大、長途運輸、過于擁擠、頻繁轉群、突然更換飼料等導致機體抵抗力減弱時,就會導致發病。另外,母牛帶菌后還能夠經由乳汁排出細菌,從而導致后代犢牛感染發病。病牛痊愈后,盡管癥狀已經消失,但依舊在一段時間會有病菌經由糞便排出,對外界環境造成污染,從而成為新的傳染源。
2、臨床癥狀
成年牛。通常是1~3歲的牛發病。病牛主要表現出體溫升高,可達到40~41℃,食欲徹底廢絕,脈搏加快,呼吸困難,體力快速衰竭,陷入昏迷。發生下痢,排出混雜血液和纖維素絮片的糞便,并散發惡臭味,有時能夠在發病24 h內發生死亡,大部分在1~5天內發生死亡。病程持續時間較長的病牛,快速發生脫水,體質消瘦,明顯腹痛,經常用后肢踢蹬腹部。妊娠母?;疾『笸ǔl生流產,且能夠在流產排出的胎兒中發現病原菌,部分病牛呈頓挫型經過,開始時明顯發熱,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產奶量減少,24 h后上述癥狀逐漸消失。還有部分病牛會變成隱性經過,只是經由糞便排出病菌,但在數天后就會停止。
犢牛。急性型,通常是大約1周齡的犢牛容易發生。發病初期,病牛表現出體溫升高,可達到40.0~41.0℃,呈現稽留熱,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停止采食,發生鼻炎和眼結膜炎,結膜潮紅,呼吸、脈搏加速。發病經過1~2天,病牛開始出現腹瀉,排出灰黃色或者黃色的稀便,并散發惡臭味,有時會混雜黏液、血絲或者黏膜碎片,嚴重時呈血湯樣。經過一段時間,患病犢??焖偬撊?,耳、唇、四肢發涼,眼窩下陷,拒絕走動,往往呈臥地狀。通過發病經過大約1星期發生死亡,死亡率可達到10%~50%,病情嚴重時死亡率能夠達到75%左右。慢性型,患病犢牛耐過急性期沒有死亡就會變成慢性型。病牛主要癥狀是發生間歇性腹瀉,食欲時有時無,體溫忽高忽低,并出現肺炎和關節炎。病牛開始有漿液性鼻液從兩側鼻孔流出,后期流出膿性鼻液。初期發生干咳,后其出現濕性,呼吸困難。關節發生腫大,其中最明顯的是跗關節腕關節。個別病牛能夠恢復,且康復后不會攜帶病菌。
3、實驗室診斷
涂片鏡檢。在無菌環境中,取病死牛的肝臟、脾臟、肺臟、腎臟以及心血進行涂片,分別采取革蘭染色法和瑞氏染色法進行染色,固色后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不僅存在桿菌,還存在部分呈革蘭氏陰性的球桿菌。
分離培養。取病死牛的糞便分別接種在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以及TTP增菌液,并置于37℃溫度下培養24 h,觀察可發現麥康凱培養基上長出圓形菌落,呈整個無色透明或者有黑色圓點存在于中間。挑取無色透明的菌落和培養基進行涂片,都經過革蘭染色后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其組織結構和形態都表明是革蘭氏陰性球桿菌。
4、防控措施
加強飼養管理。妊娠母牛尤其是妊娠后期必須飼喂品質優良的飼料。產房保持清潔衛生,且接產過程要加強對臍帶進行消毒。定期對奶具進行消毒,確保清潔衛生。運動場、犢牛舍以及飼養用具等要及時進行清掃、洗刷,定期使用2%氫氧化鈉溶液進行消毒。正常情況下,每星期進行1~2次消毒,就能夠減少環境中含有的病菌數量,防止發生感染。
接種疫苗。對于小于6月齡的犢牛,可采取皮下接種沙門氏菌菌苗,能夠有效預防感染牛沙門氏菌而發生腹瀉。對于經常出現發病的養牛場,可對妊娠母牛接種疫苗,從而使后代犢牛得到較好的被動免疫,避免出現發病。
藥物治療。治療原則是抗菌消炎、止瀉補液。病??砂大w重肌肉注射0.1 mL/kg恩諾沙星,每頭2次,連續使用3天;按體重肌肉注射5 mg/kg頭孢噻呋鈉,每天1次,連續使用3天;按體重肌肉注射1.0~1.5 mg/kg慶大霉素,每天2次,連續使用3天;按體重口服80~200 mg/kg磺胺甲基嘧啶,每天2次,連續使用3天。另外,也可使用呋喃唑酮、鹽酸土霉素、硫酸新霉素、甲砜霉素、磺胺甲基異惡唑等進行治療,也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